嬰兒和成人一樣都需要睡眠,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可能更長,但是嬰兒的睡眠和父母的很不一樣,因此很多家長都會有懷疑:自己的寶貝就是磨覺不愿意睡、只能抱著睡、睡不長……千萬不要輕易下這種結論,不要給寶寶貼上這樣的標簽。
一、嬰兒越困越不想睡的樣子
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表示:過于疲倦的兒童之所以表現得興奮、易怒、急躁、難以入睡,是因為體內的化學物質在對抗疲勞。缺乏睡眠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高度清醒,醒太久,太疲勞容易引發睡前哭鬧。所以要在還沒有困得很厲害的時候,就進行安撫,安排睡眠環境。
二、嬰兒晝夜顛倒
嬰兒在媽媽肚子里幾乎全在呼呼大睡,只偶爾踹踹肚子,出生后也有一陣子睡得昏天黑地,晝夜節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建立起來。
有時白天連睡3、4小時不醒或者早上起太晚,就容易發生晝夜顛倒,出現晚上入睡困難,睡后2小時甚至1小時一醒,半夜起來玩等現象。
白天保持活動量,接受日光照射,晚上早些休息,屋里要暗都能幫助減少晝夜顛倒發生的可能。隨著成長,小睡環境過亮會刺激較敏感的嬰兒,影響白天的睡眠。其實僅在小睡期間保持室內較暗一般不會造成晝夜顛倒。
三、一放就醒
3個月內的嬰兒,入睡先進入的是20分鐘左右的淺睡眠,所以如果在成人懷中入睡,此時挪動到床上比較容易醒。一般等過20分鐘后的深睡眠再放或直接在床上入睡,減少放下的步驟能夠有所緩解。三個月后,入睡會先進入深睡眠,放不下的現象會有好轉。
放下時也不要偷偷摸摸, 有時候小心翼翼反而不如放松些坦然告之“媽媽要把寶貝放在床上睡啦”,嬰兒有了準備就不容易受到驚嚇。
此外,嬰兒淺睡眠比例高,而淺睡眠期間睜眼睛動兩下甚至哭兩聲,都是正常現象,不要誤會為已經醒了,從而對睡眠造成過度的干擾。
四、好像自帶雷達,人一走就醒
有時已經一動不動睡著十分鐘了,人一走就醒,哪怕動靜再輕……仿佛自帶雷達。其實同樣的聲音對人的覺醒作用不同,是否醒來和心理預期相關。比如一模一樣的音量,睡眠中聽見正常雜音常能繼續安睡,而聽見大樓火警卻往往立即覺醒。
遇到這種現象,一定和寶寶打好招呼,需要告知這是正常聲音,比如解釋到安心睡覺,媽媽起身而已,沒有走遠。有媽媽說孩子對聲音特敏感,有時候翻身,床發出很輕微的聲音就醒了,所以只好憋著不翻身.....可以嘗試做脫敏,清醒玩時演示給孩子看:“你睡覺的時候媽媽是這樣翻的,然后床就響啦,你聽是這個聲音哦,不要害怕,正常的。”場景再現,復現了聲音的來源,幫助他們不把這類聲音和恐懼關聯起來。
五、白天睡半小時就醒
嬰兒睡眠周期一般在30-45分鐘左右,比成人短,且周期結束后容易醒來。睡眠周期在4-6個月期間逐漸延長,屆時會睡得更長一些。睡眠能力增加后,也能夠增加單次小睡所含的睡眠周期,延長小睡時間。
家長往往先入為主認為小睡就是半小時結束,安排起床活動,而不像半夜醒那樣鼓勵嬰兒接著睡。長久如此,孩子也就沒有醒來還需繼續睡的意識,小睡短變成了習慣。
小睡時間短受發育階段和睡眠習慣影響,是出生前6個月睡眠中難題之一,當排除人為干擾因素后,受生理條件所限仍有可能睡得短,還是要耐心鎮定,避免過度焦慮。
六、入睡后抽動
嬰兒大腦發育尚不完善,睡眠時控制肌肉運動的大腦仍然有部分活躍,產生間歇性的抽動。最初的3-6個月可采用襁褓、摟壓等方式緩解抽動對睡眠的影響,一般這個現象隨著成長自愈。
此外,一些缺乏維生素D導致血鈣水平低的情況,也容易出現抽動。
七、大運動發展、大腦發育跳躍期睡眠受影響
大運動發展期、大腦發育跳躍期涉及大量的記憶工作,而因為快速眼動睡眠(REM)有存儲、整理、歸納白天記憶的功能,所以睡眠也相應的受到影響。類似白天工作文件雜亂放在桌面,晚上下了班,機器內部在做分類整理放到各個盤。
學爬、學坐、學站都會干擾到睡眠,但因為翻身期是次比較大的刺激,所以對睡眠影響。突然學會翻身,好比誤打誤撞闖出一個迷宮,這時候非常興奮卻也迷茫究竟是怎么出來的,會迫不及待再回頭走,一遍遍確認來時的路,這種復習的迫切感沖擊著大腦。
所以白天要給足條件和時間練習,熟悉后刺激就減少了。睡眠能力的底子也很重要,底子好不容易在這種時期崩盤。有時候翻身反不過來或者坐起來不會躺下,家長可以溫和的幫助復位,但不要過渡的干預,更不要一味采用喂奶來催睡。
很多時候焦慮來自于不明的猜測和擔憂,知道這是正常現象就會,耐心觀察等待。
八、病好、媽媽上班后睡眠恢復不到從前
九、夜醒時間固定,幾乎對表醒
十、頻繁夜醒
嬰兒胃容量很小,剛出生可能吃能一次吃幾口,一頓吃完2小時就會餓,這是早期頻繁夜醒的生理因素。隨著嬰兒的長大,餓不再是主導因素,尤其是遠遠小于饑餓周期的夜醒,更可能是睡眠環境不一致、習慣性夜醒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