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經過8年涅槃,已經具備全面振興的基礎和條件。國產乳企對原料奶的重視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并試圖從進口奶業的沖擊中突圍。
其中,實現優質乳“生產-加工-消費”本土化的巴氏鮮奶,被眾多國產乳企選中:長富乳品堅持巴氏鮮奶路線;光明乳業擬將“優倍”打造成巴氏鮮奶的全國品牌;蒙牛宣布全面收購現代牧業,其中一個目的是要發展低溫奶。
對此,長富乳品董事長兼總經理蔡永康曾表示,中國應該用國內有限的資源發展自身乳業,將時間、距離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做到市場最優,和進口產品形成差異化。
巴氏鮮奶會是中國乳業突圍的一道突破口嗎?
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加啟表示,優質乳工程就是解決消費信心低迷和利益分配失衡的核心紐帶,是國家奶業管理體制創新的突破口,能有效解決乳業困局。而巴氏鮮奶,就是中國優質乳工程最具代表性的牛奶品類,因為它對奶源的的品質要求是所有品類里最高的。
當前,作為乳業消費大國,中國乳業正面臨著極大的尷尬:一面是國產奶質量品質已處于歷史最好時期,一面卻是乳制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占。
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顯示,2008年以來,我國乳業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乳制品抽檢合格率99.5%,嬰幼兒配方乳分抽檢合格率97.2%。中國奶業已沖刷三聚氰胺之恥。
然而,進口乳制品從2008年的38.7萬噸增至2015年的178.7萬噸,我國乳制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占。但那些千里迢迢“漂洋過海”的進口液態奶,只能是采用超高溫工藝生產的長保質期的常溫奶。
王加啟指出,采用巴氏保鮮工藝,保質期只有5-7天的巴氏鮮奶,是民族奶業有效抵御進口奶業沖擊的不二選擇。只有讓消費者喝到優于國際標準的牛奶,才能解決當前我國奶業存在的消費信心不足問題。
但令人尷尬的是,鮮奶至今只有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作為巴氏鮮奶必不可少的加工、冷鏈和運輸環節,實施優質乳工程的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卻并沒有制定出臺相關標準。據了解,目前堪比甚至超過歐美水平的相關標準,出自各大乳業聯盟或企業之手。
事實上,就在國內巴氏鮮奶發力之際,澳大利亞、韓國等國也開始以進口巴氏鮮奶的面貌擺上中國的超市柜臺。對國產牛奶信心不足源于信息不對稱產生了消費外溢,僅僅是熱傷害也很難改變消費者對進口奶的偏好,
“中國奶業發展之所以曲折,主要原因之一是標準不健全。”王加啟一語中的。巴氏鮮奶的國家標準盡快出臺,成為眾多國產乳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