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18年1月1日全面推行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不到半年,這一新政對于行業的深刻影響已經開始顯露,而骨干企業也開始進行積極布局。
根據早前國家食藥監總局去年6月發布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每個企業原則上不得超過3個配方系列、9種產品配方。截至2017年9月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已批準9批名單,共計32家企業、75個系列的224個配方。
為進一步明晰政策走向以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9月8日,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了望智庫在北京舉辦了“配方注冊制時代的中國奶粉市場”圓桌交流會。國家食藥監總局特殊食品注冊管理司副司長馬福祥、國家認監委注冊管理部注冊一處處長王剛、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劉琳等出席會議并發言。
美贊臣營養品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顧磊、蒙牛集團雅士利副總經理朱國剛、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等企業代表和專家,也就奶粉配方注冊制落地介紹情況并發表各自的觀點。
配方注冊必須堅持三原則
此前在2016年7月,《財經國家周刊》、了望智庫就曾舉辦“配方注冊制后的乳業監管”閉門課題會議,從監管入手、著眼行業轉型升級,對配方注冊新政以及與其有關的跨境電商新規等進行了研討,并得到國家食藥監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方面的支持。
《財經國家周刊》主編、了望智庫副總裁湯耀國表示,我們自配方注冊制醞釀期起就對其進行了持續關注,整合多方面力量進行研究、建言獻策,推動配方注冊制更加適應并引領行業特點和發展實際。此次交流希望在全面推行配方注冊制前再次凝聚各方力量,使配方注冊制更好促進行業發展。
對于行業所關心的制度執行細節,馬福祥表示,目前已經通過審批的嬰幼兒奶粉配方的數量是224個,他希望其他合規的企業抓緊申請。
馬福祥指出,配方審查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標準規定的營養素不能缺少,二是可以選擇的營養素必須明示,三是不應該使用的物質堅決禁用。
對于外資乳品企業的注冊認證問題,2014年5月1日起,國家認監委開始對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在內的的所有境外乳品企業實施注冊管理。目前,已經批準了來自19個國家、77家境外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的注冊。現在在國家質檢總局備案的進口嬰幼兒配方乳品品牌已有300余個。
王剛表示,下一步國家認監委將積極與食藥監部門做好銜接,建立境外企業注冊和嬰配配方注冊協調機制,互通監管信息,推動認監委和食藥監總局互聯互通,共同分享相關信息,做到信息的準確無誤和實時交互,方便監管。
三分之二品牌或將淘汰
劉琳在發言中表示,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的實施不僅向消費者提供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同時也向世界宣示中國可以監管好自己的嬰幼兒口糧。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政全面執行,國內奶粉行業的混亂局面望得到改善。
“從監管端來看,中國進入了配方注冊時代,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監管也走到了世界前列。”顧磊強調,配方注冊制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使得市場實現了由數量向質量的轉化。
“隨著配方注冊清單陸續出爐,行業的洗牌將加速。”朱國剛表示,企業將從過往的價格戰、營銷戰轉向研發、創新綜合實力競爭。他認為,奶粉行業回暖的同時也加速清場,有利于雅士利這種大品牌的發展。
宋亮認為,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配方從備案制改為注冊制,將有助于整頓奶粉品牌亂象,提高食品安全;有助于提升行業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有助于提高政府監管力度,推動企業追溯體系建設;有助于促進企業提高研發投入。
根據行業統計,此前我國10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共有近2000個配方,個別企業甚至有180余個配方。配方注冊制在2018年1月1日全面執行后,貼牌、代加工和假洋牌有望全部被清出市場,預計三分之二的品牌將被淘汰。
高品質迎接新市場爭奪
距配方注冊全面落地還有將3個多月時間,但基于行業洗牌的判斷,關于渠道的爭奪戰已然打響:新政對三四線城市及以下市場的影響較大,一些中小品牌退出市場后,大品牌將圍繞這些市場展開激烈的爭奪。
如飛鶴乳業2017年推出羊奶粉系列,各大企業也快速進行產品布局。
國家食藥監總局8月3日公布的首批獲得注冊制名單中,雅士利旗下的7款產品系列配方注冊獲批,是首批注冊制名單中獲批配方數量最多的企業。
朱國剛表示,雅士利集團一直在完善和提高研發創新能力、產品生產能力、質量把控能力等,因而能有多個品牌順利通過注冊。
美贊臣則以3個品牌的9個配方成為首批名單中通過數量最多的外資企業,且注冊配方與在售產品完全一致。
顧磊表示,配方注冊制的施行將使行業重新聚集到產品配方上,聚集到產品質量和科研創新上。未來高品質的產品會受到追捧,這對擁有高品質產品的企業來說是極大的利好消息。配方制落地給美贊臣公司帶來新機遇,美贊臣也在不斷地調整與審視現有的商業模式,積極適應、迎接這些新機會。
不過,宋亮也提醒說,如果仍然存在隱患的跨境購奶粉不能夠得到有效規范,大批沒有通過注冊的配方品牌或將借此進入中國市場,配方注冊制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他建議,首先應將保稅區跨境購奶粉納入配方注冊制、統一管理系統,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安全;第二是針對直購模式,在充分尊重消費者個人意見前提下,建立并完善跨境產品消費者投訴平臺,形成預警機制;第三則是對大型跨境購平臺商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