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產能過剩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最近業內就有個消息,幾年前兩個奶粉品牌,合資買了一個國外工廠,今年雙方都想賣給對方。
這就是目前行業內奶粉工廠的真實寫照:找不到接盤商,砸手里了。
從建廠時間來看,一些建廠時間久的工廠情況還好,早已完成折舊,現在多開工就是多賺錢,少開工就少賺點兒,賺的錢夠覆蓋人工、水電等基礎成本,就能維持。
而前幾年大肆新興的工廠,就有點慘了,折舊沒完成,現在開工率又很低,基本上每生產一罐奶粉都在抵扣折舊,更別提日常開銷,不開工賠錢,開工更是賠錢。
前些年,很多企業大興修建萬噸級別的奶粉廠,“2萬噸”“4萬噸”“7萬噸”一個比一個瘋狂。以7萬噸產能的工廠為例,如果拉滿產能,7萬噸產能對應800克/罐的奶粉,約為8750萬罐,出廠價按照100元/罐計算,約為88億。當然,實際上的產能肯定不是滿負荷運轉,按照50%計算,也在44億左右。
44億,現在能做到這個市場份額的奶粉企業都很少,當時修建工廠的廠家不知道嗎?
肯定知道。
但是,出于幾個主要因素考慮,還是決定修建大工廠:
1.廠家對市場行情盲目樂觀,野心很大,為別人代工,或者生產成人粉,怎么著也能活;
2.對市場行情有預判,但抱有賭徒心理,認為自己可以“逃頂”,在好時候把工廠賣掉,虎口脫險;
3.節省后期成本,一步到位。這和前兩點的市場預判有關系,認為自己能做大還能擴建。
事實是,大多數工廠都產能過剩,活得很艱難。連續幾年的新生兒數量下滑,更是雪上加霜。
工廠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開始想辦法改變。
首先就是把“鍋”甩給渠道商,不停壓貨給終端,導致了亂價竄貨無以復加。
其次,工廠尋求產能轉移,開辟新的品類,如各種兒童粉、學生粉、女士粉、男士粉、老人粉。但是這些市場都是待教育市場,目前有熱度,但是實際量并不大,真正起勢最快也要三五年之后,“遠水解不了近渴”。
所以,很多工廠開始變賣。賣得早的還有買家,無非少收點錢;賣得晚了,根本沒人要,再便宜都沒人買。最后,“鍋”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很多工廠都是一堆爛賬,銀行的錢還不上,資方只能認栽,連同創始人也要背一身債。
相似的境遇還有紙尿褲工廠。紙尿褲的價格早就被打下來了,訂單量大工廠“薄利多銷”,訂單量小的工廠,只能另尋他路。去年疫情,很多紙尿褲廠轉產口罩,疫情過后,熱度迅速降下來,不賺反虧。轉產成人紙尿褲的,也是遠水不救近火。
在這一波行業大洗牌里面,工廠也是“背鍋俠”,尤其是淘汰出局或者瀕臨淘汰的廠家,都是在為自己早些年的“躍進”決策埋單,怨不得別人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向母嬰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