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利、光明、健合、澳優、貝因美、雀巢、達能、利潔時、雅培等國內外上市乳企相繼發布2021一季度財報。2020疫情黑天鵝來襲,2021行業挑戰加劇,面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各大中外資乳企一季度表現如何?
88.9%的中資上市乳企營收增長,最高超140%
筆者統計了18家中資上市乳企公布的第一季度財報數據,按照一季度總營收排名分別是伊利、光明、健合、澳優、新乳業、三元、妙可藍多、皇氏集團、貝因美、一鳴食品、天潤乳業、燕塘乳業、均瑤健康、西部牧場、莊園牧場、麥趣爾、熊貓乳品、科迪乳業,具體表格如下。
從營收來看,可以發現,上述18家乳企有16家2021年一季度營收同比2020年一季度增長,占比88.9%,并且72.2%以上的乳企增長幅度都大于30%以上。連續三年來看,有三種態勢:(1)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營收同比連續2年都增加的,比如澳優、妙可藍多等乳企;(2)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營收同比減少,但2021年營收同比增加的,比如伊利、光明、三元等乳企;(3)2020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加,但2021年營收同比減少的,比如健合、貝因美等。
從歸屬凈利潤來看,披露了一季度凈利潤的17家乳企凈利潤都同比增長,并且64.7%的乳企同比增長幅度超100%以上,比如伊利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47.69%,達近9年來最大值。各大乳企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因為:(1)2020年一季度基數相對較小;(2)2020年疫情下為抗疫和產品銷售等支出更多;(3)各乳企跟隨市場變化,對產品、活動等的積極調整。
從奶粉來看,今年一季度,伊利奶粉業務營收39.89億,同比增長23.1%,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長。健合中國區合生元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額穩健增長達8.4%,其中嬰配牛奶粉系列增長3.8%,羊奶粉增長達96.4%。
澳優自有品牌配方奶粉業務取得收入19.25億元,較2020年同期同比增長12.6%,其中海普諾凱生物(含海普諾凱1897、Neolac悠藍等品牌)實現收入7.18億元,同比增長58.7%,佳貝艾特中國區銷售額為8.35億元,較2020年同期下降5.9%,但較2020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達29.7%。總之,奶粉作為剛需品類,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能很好地給到企業營收和利潤的支撐。
整體來看,不管是營收還是凈利潤,今年一季度各大中資乳企業績表現都較為出色,經過了2020一年的大力改進和積極調整,大部分乳企呈現煥發之勢以及較好的應對突發事件的彈性。
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奶粉業務呈現下滑
此外,筆者還梳理了雀巢、達能、雅培、利潔時、a2等相關上市外資企業的業績情況,尤其是中國區奶粉相關業務,具體情況如下。
據雀巢2021第一季度業績公告顯示,雀巢總銷售額為211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1515.59億元),同比增長1.3%,為十年以來最大的季度增幅,這得益于新冠疫情期間消費者對咖啡、乳制品和寵物護理產品的需求增強,不過雀巢嬰兒營養業務(包括惠氏在內)有所下滑。
達能的業績通報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達能合并銷售額為56.5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 443.04億元),同比下降3.3%,主要是因為受新冠疫情不利因素及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影響。專業特殊營養業務(包括嬰兒奶粉所在的生命早期營養品及醫學營養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7.7%,成人醫學營養品業務在中國的帶動下,再次取得強勁增長,不過嬰兒營養品仍處于下滑狀態。疫情對海淘、跨境等渠道造成的干擾,將繼續影響達能中國的嬰幼兒營養品業務。
雅培公布的業績公告顯示,第一季度雅培銷售額為105億美元,增長35.3%,營養業務銷售額為20.36億美元,增長6.9%。其中,成人營養品銷售額增長了18.9%,但在兒科營養品中,銷售增長受到去年第一季度基數較高的負面影響,消費者因疫情當時提前增加了購買量。
利潔時披露的一季度財報顯示,大中華區的收入出現了雙位數下滑,報告提及,中國嬰幼兒營養業務的戰略評估進展順利,將適時更新最新進展。有業內人士透露,利潔時將以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8.62億元)價格出售中國嬰兒營養品部門。
據a2牛奶公司公告顯示,a2本財年第三季度銷售額達到2.95億澳元,與預期基本一致,其中a2中文標簽嬰兒營養品的銷售額為9800萬新西蘭元,同比增長5%。
可以說,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奶粉業務呈現下滑,疫情對外資企業的影響更為嚴重,各大外資對此也做出了不同戰略重心的調整。
不進則退,未來奶粉市場面臨更全面的戰爭
總而言之,從今年中資乳企一季度財報來看,整體表現較為樂觀,有的扭虧為盈,有的實現持續增長,奶粉企業多呈穩中有增;從外資乳企最新季度財報來看,絕大部分品牌在嬰配粉板塊仍沒擺脫下降趨勢。
而企業的最終業績如何,往往是由品牌終端市場的表現直接決定的。
可以看到,一方面,面對近幾年國產奶粉重贏消費者信心的大勢,外資品牌本土化下沉卻收效甚微。隨著奶粉市場存量、甚至減量競爭加劇,各品牌之間的角逐更為激烈,品牌若沒有辦法開拓新的市場,不說銷量增長,保住已有的市場份額都將很難。
另一方面,面對去年突發的疫情,受海關及運輸影響,筆者走訪渠道直觀感受之一就是很多外資奶粉動銷相對較慢,產品日期相對陳舊。所以,如何下沉市場?如何加強動銷?如何以團隊力、執行力實際賦能渠道,收獲渠道的信任等,這都是外資品牌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對于中資乳企而言,同樣面對新生兒減少、品牌集中度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現狀,從做蛋糕的時代,到分蛋糕的時代,又有多少中小品牌將在行業變革的洪流中淘汰。所以,中資品牌仍需在產品品質、品牌塑造、渠道布局、終端動銷等方面加大馬力,爭取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總之,其實不管是中資乳企還是外資乳企,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變化的市場下,首先要認識到變化,其次一定要把自己能做地做到極致,聚力精耕,從各維度提高綜合實力。未來奶粉市場戰爭一定是更加全面的,產品、品牌、渠道缺一不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向母嬰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