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奶粉市場始終動蕩不安,前幾年本土品牌奶粉安全事件頻發,到洋奶粉品牌的紛紛強勢入駐,再到本土品牌的奮力直追。目前在我國的奶粉市場上,洋奶粉品牌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品牌的發展之路艱辛而漫長。
美贊臣、多美滋和惠氏紛紛曬賬單 專家指要從終端檢驗
盡管國家發改委對奶粉價格的反壟斷調查仍在進行中,不過部分洋奶粉已把受影響的“賬單”計算出來。昨日,國內占有率的美贊臣指,預計今年減收3000萬美元。連同惠氏、多美滋聲言的數億元“讓利”,行業或因此“少賺”超10億元。
華爾街關注反壟斷調查
昨日,美贊臣全球總部公布了上半年業績,隨后該公司召開了分析師會議。其首席執行官Peter Kasper Jakobsen說,正全力配合中國國家發改委的此次調查。經發改委方面同意,美贊臣同意在中國內地對部分奶粉降價7%~15%,有關決定在7月中旬起效。該公司首席財務官昨日也表示,和發改委仍保持有規律的接洽,在不久后雙方還會進行會議。
根據首席財務官算的賬,這次在中國的調價將導致銷售約減少5500萬美元~6500萬美元,不過全球其他市場的增長可抵消“減收”。
業內:降價不等于消費者可以直接獲利
有關調查者昨日也分別向三家降價的洋奶粉查詢反壟斷對其收入影響,不過這些企業均表示暫時仍難以預計,理由包括其貨源的穩定性、降價或讓銷量增長、整改方案復雜等。
昨日,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有些企業聲明是降出廠價,但經銷商、終端賣場未一定談妥同樣降幅。”王丁棉說,有關奶粉商聲言損失數億元,不等于消費者就能直接獲益,關鍵在于渠道環節對降價方案有沒有“打折頭”。
他更進一步引述業內消息指出,因為存在積壓,即使沒有接受調查,也會進行市場促銷活動,例如買四送一等。
洋奶粉代理商錢文(化名)稱,“如果要求終端價必須跟隨調整到一個明確的價錢,企業又會擔心這是否還是限價,從而又涉嫌違反了反壟斷法。”
錢文說,他認為奶粉價格要“親民”必須還要對渠道進行監管,包括產品過高的入場費。
想要奶粉的降價措施真正落實到終端,我們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國產乳業何時能夠奮力直追,重拾消費者信心,重新占領本屬于自己的領土?這條充滿艱辛和險阻的發展之路更需身體力行的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