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要求當時所有乳企重新申請生產許可證。這被喻為乳業史上最嚴厲的一次“大考”:考官是質監部門,考卷則是國家質檢總局2010年11月頒布的兩大細則。
隨后,首輪乳業重組的模版和路徑浮出水面。根據當時的要求,企業必須通過新的生產許可證審核,并購買空氣凈化、產品出廠檢測等設備,至少要投入上百萬元資金。對于那些每年凈利潤只有幾十萬元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承擔改造費用。為此,2011年4月,中國的1176家乳制品企業中,僅有643家企業通過了審核,通過率不到55%,其他107家企業被停產整改,另外426家企業未通過審核,被各地質監局注銷了生產許可證。
而對于此輪重組大潮,準入門檻還只是奶粉產業整合的序曲,即將公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高潮。根據上述《方案》,其中對兼并重組企業的主體資格要求是:并購方的總資產不少于被并購企業的3倍,且并購方要連續3年盈利、企業銀行信用等級要在AA(含)以上,要有自主品牌。并且,采用濕法工藝生產的企業,所用原料85%要為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的生鮮乳。為此,圣元國際集團董事長張亮就提出異議:養牛的主張用生鮮乳濕法工藝,可我一直主張使用干法工藝。
上述人士坦言,除上市公司外,單就“并購方總資產不少于被并購企業3倍”這項指標就將九成以上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國家營造重組環境
普天盛道品牌營銷董事長雷永軍告訴記者,政策傾向鼓勵兼并重組,但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對大企業而言,年銷售額5億元以下的企業沒有太多兼并價值。因為5億元以下的企業多數都在農村或者縣級市場,多數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和較好的團隊。目前,中國127家企業中半數以上都是5億以下的小企業。
事實上,在國家幾個月的政策“引導”下,國內乳業巨頭已有收購動作。此前,中糧集團所操盤的蒙牛乳業1.40%以超過110億港元收購雅士利。不過,宋亮此前告訴記者,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是高度同質化的,何況國產奶粉無論從重塑消費者信心還是奶粉銷量來看,很多企業未必愿意收購兼并小企業,有時候收購反而增加了負擔,收購后產能大了,但后續整合也更難了。多位接受本報采訪的乳制品企業透露,收購并非企業擴大規模、增加產能的惟一途徑。
宋亮指出,前期出臺的政策不少都要求企業擁有自建自控奶源等,所以未來是否擁有奶源是一大重要考核指標。擁有資金及平臺優勢的上市公司能夠以股權、現金及其他金融創新方式為兼并重組鋪路,將是受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