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奶荒的加劇迫使各大乳企之間的搶奶大戰紛紛上演,原奶價格達到歷史新高。但是相對原奶的高價時代的來臨,奶農們的養牛積極性似乎并不高。奶農們表示:原奶上漲的利潤基本與奶牛飼養的成本上漲持平,獲利甚少。
河北省行唐縣的一些奶農稱,年初奶牛小區給他們的奶價是每公斤3.1元,現在漲到了3.5元。而據行業相關媒體人士了解,目前行唐縣各奶牛小區供給乳企的奶價平均每公斤4.8元。此輪奶價上漲中,奶農每公斤奶獲益0.4元,而奶站從中獲益1.3元。
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袁運生說,過去奶站的收費方式是只提取每公斤0.3元至0.4元的管理費,而現在實行賺取牛奶購銷差價的做法。以小區、奶站賺取牛奶購銷差價1元每公斤計算,扣除0.2元的管理成本,純利潤為0.8元,一噸牛奶獲利800元,一頭單產5噸的奶牛能得到4000元,一個日產15噸奶的小區一年能賺430萬元。
君樂寶乳業說,目前,整個乳行業尚未形成健康、穩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奶價低時奶農放棄養殖,殺牛轉產;而奶價上漲時,奶站經營者獲取了利益,奶農得不到實惠。
在推進乳業規模化后,內蒙古、河北多地出現了散養奶農“賣牛殺牛”現象,去年末至今年初,這一現象開始加劇。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店村的劉潤福,是村里最早的養牛戶,在2012年秋天賣了20多頭奶牛,只留下2頭。
據了解,成本高、效益差、質量難保障———散戶飼養奶牛的弊端越來越突出,“奶農”正在加速退出市場。劉潤福說,賣掉奶牛實屬無奈,雖然今年奶價漲了一些,但是刨去自家的草料、人工、水電,就不剩啥了。運氣好點,還能掙一個牛犢子,運氣不好就啥也沒有了“如今養牛就是賠錢。”
黑龍江乳業協會秘書長張維銀說,以前的賣牛現象是區域性的,或者是奶牛從收益低的地區向收益高的地區流動,或者是受某個乳品企業經營不好的影響,當地的奶農將奶牛殺掉或變賣,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開花之勢。
內蒙古農牧廳對養殖戶養殖意愿調查顯示,繼續養殖的占56%左右,主要是微利經營的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勉強維持的占30%左右,主要是輕微虧損或持平的中小規模養殖戶;考慮退出的占14%左右,基本都是處于虧損狀態的散養戶。眾多養殖戶在飼草料、勞動力和水電費等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的壓力下,養殖意愿普遍下降,處于徘徊不定的十字路口。
而當前形勢下奶農們紛紛加速退場的根源是奶農與中間商們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獲益少,飼養成本提升快,成為打擊奶農們飼養奶牛積極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