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開始乳企生產許可證審查已經結束,截至2014年5月29日,在133家被審查企業中,82家通過了換證審核,也就是說剩下的51家"落榜"了,然而并不是說這51家企業都會被淘汰,其中真正退出嬰幼兒奶粉行業的企業只有14家,約占行業總數的一成。
此次換證審核有"最嚴格的考試"一說,事實上,最嚴大考遠沒有想象中的嚴苛和難通過,換句話說,這只是行業正常的換證審核,而51家"落榜"企業情況卻各有不同。
類:大型乳業集團借機調整或轉移產業鏈布局
代表品牌主要有伊利、雅培、貝因美、雅士利、完達山等,因為希望借機調整產業布局,其部分子公司不再生產嬰幼兒乳粉,也不再申領新證,而按照食藥總局新規定,集團不再集中組織生產,由下屬廠家申請,原來擁有許可證的集團層面也將不再擁有許可證。
第二類:晚提交審核、申請延期審查的中型企業正在陸續或等待拿到新證
這類企業包括了23家企業,其實這23家延期審查差不多都會拿到證,有些是工廠已通過,產品檢測沒完成,審查完畢之后,都會拿到生產許可證的。
第三類:徹底放棄生產嬰幼兒奶粉,申請注銷許可證,轉為其他產品生產
共有9家自愿申請注銷生產許可證,原因主要有三類:建設了新工廠、生產設備陳舊、本身產量低以及轉產。
第四類:未通過審查,不能再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這類企業共有5家,基本上都是小型乳品企業,在2013年的審核中就勉強通過,這次審核加嚴之后自動退出市場。
審核并非是要加速乳制品業重組并購、強制企業退出,只是管理更為嚴格,隨著市場變化,為加強企業實力,不少企業開始進行兼并整合,相信經過這一輪的篩選,國內奶粉行業將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