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奶粉進藥店"項目已經進行十個月,然而效果堪憂,許多試點藥店的貨架上已經空空如也,甚至有的藥店連售賣奶粉的ATM機都已經被搬走,目前"奶粉進藥店"項目正按計劃進行調整,預計2014年7月中旬將推出專柜模式。
ATM機銷售不利 第三方公司或退出運營
據了解,ATM機存貨太少并不適合進行嬰幼兒奶粉銷售,這種銷售方式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且存在便利性、支付方式、取貨方式、購買數量等方面的限制,第三方公司或退出運營。
準備不足 藥店無力參與銷售
奶粉進藥店產業鏈條配置不合理,在奶粉廠家、配送公司、運營公司和藥店中,藥店免費提供場地,但并不參與運營也無法從中獲利,這也就導致藥店參與的熱情不高,藥店自身服務意識相對于競爭激勵的母嬰店和寶寶店相距甚遠,導致銷售成果不樂觀。
價格無優勢 第三方藥店成隱形渠道商
除了消費體驗差、服務專業性滯后外,價格成為讓"奶粉退出藥店"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產品的價格比電商要高,尤其是最近國產和進口奶粉價格紛紛出現松動,然而藥店內奶粉價格依然堅挺。
經過十個月的運行,"奶粉進藥店"項目問題重重,許多藥店試點都已經"名存實亡",目前"奶粉進藥店"項目正在調整,負責該項目的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國際品牌管理中心預計推出專柜模式,"奶粉進藥店"項目究竟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