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面放開二孩”的消息持續發酵,街頭巷尾議論的熱度不減,對中國乳業更意味著是重磅利好!意味著將給乳業帶來百億元級別的經濟大蛋糕,中外各大乳企也紛紛調整戰略,搶奪這塊新增蛋糕。而業內人士表示,全面放開二胎對乳業來說是把“雙刃劍”,將會加快乳企的洗牌。
天上掉餡餅,奶企紛紛放大招
對于乳制品行業而言,“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可謂“天上掉餡餅”。
政策出臺之后,伊利股份、光明乳業、貝因美等國內奶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一度大漲,而幾家在華銷售嬰兒奶粉的公司也聞風而動,美贊臣、達能集團、雀巢股價、圣元國際的股價紛紛飄紅。
“多生個孩子,就多張嘴吃奶粉,奶粉市場未來幾年肯定會火爆的。”在行業分析師看來,“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效果將在4年內集中釋放,這會讓奶粉市場大幅擴容。根據艾瑞咨詢的統計,2014年中國配方奶粉市場規模為682.7億元,如果不考慮配方奶粉價格以及喂養率的變化,那么“全面放開二孩”所帶來約35%的新生兒增量,可以讓配方奶粉市場擴容240億元左右。
中外各大乳企紛紛出招搶紅利
首先是洋奶粉緊張加碼中國。如日本雪印乳業株式會社宣布旗下雪印嬰幼兒配方奶粉正式在中國內地上市,并宣稱將使用來自澳大利亞的優質奶源為原料,從奶源、生產到罐裝整個生產過程均在澳大利亞完成;法國蘭特黎斯集團在時間,將旗下的喜麗雅嬰幼兒配方奶粉引入中國;此前一直以本地產奶粉為主打的多美滋,宣布正式推出愛爾蘭原裝原罐進口系列產品。這是多美滋進入中國20余年來首次推出全進口主力產品。
國內乳企自然也不甘落后。雅士利投資11億元的新西蘭工廠將于11月6日正式投產,主要系列產品將轉移到新廠生產,在產能、產品線及品牌組合上做好準備;貝因美則斥資3.6億元,收購恒天然澳大利亞私有有限公司下屬生產中心達潤工廠51%的權益,并與恒天然共同組建非公司型合資(簡稱UJV)架構運營達潤工廠。
“雙刃劍”加劇乳企競爭洗牌
雖然“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能夠給乳業帶來上百億的新增市場,使得各大資本緊盯乳業市場,但資本大量注入,也會引發慘烈的市場爭奪戰,從而促使乳企業的大洗牌。
“這次對國內乳企是否真的預示著春天的到來,這股‘春日陽光’能否普照每一個乳企還很難講。”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市場發展規律來看,國內乳粉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加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只有有品牌和品質保障的大企業才能最終存活下來,享受人口新政帶來的利好,更多的小品牌不僅無法攫取政策紅利,還會被淘汰出局。”
乳業分析師佟顯永則表示,奶粉市場增量的最終受益者依然是目前的行業巨頭,而恒大、新希望、君樂寶等后來者其實機會并不大。隨著奶粉價格逐漸趨于合理,海淘變得更加簡單,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知不會因為城市的層次有特別大的不同,品牌和安全成為消費者的首要考量因素。
“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的增大,毫無疑問會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這將讓國內奶粉市場行業集中度提升。”乳業專家宋亮分析表示,未來國內奶粉市場會形成三大體系:一是達能、蒙牛系;二是雀巢、惠氏系;三是貝因美、恒天然系。而隨著國際化深入發展,伊利、飛鶴、圣元也有望形成重要一極。
國產奶粉或迎來增長拐點
盡管面臨境外奶粉品牌的激烈競爭,但由于境外奶粉廠商大多將市場目標鎖定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及二線城市,而廣大的三線、四線城市和城鎮則是國產奶粉的天下。雖然一、二線城市聚集著大量具有較高購買力的家庭,但由于巨大的生活成本和壓力,其再生意愿很低。相比之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對生育率有明顯提升的區域主要為三、四線城市,其目前的市場主力為國產高端嬰幼兒奶粉品牌,諸如貝因美、合生元、伊利、雅士利等。
同時, 近年來的連番“失誤”讓洋奶粉的光環逐漸退卻,消費者在奶粉選購方面日趨理性。此外,政府出重拳整治讓國內奶粉行業規范度、集中度顯著提高。隨著多數中小型企業經歷淘汰退市,現有優勢企業在整合后愈加強勢,未來國產奶粉品牌有望在與洋品牌的新一輪競爭中扳回一局,實現華麗轉身。
這不,國產乳制品企業一下子也成了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不少原來走進口奶粉路線的品牌紛紛向國內乳制品企業“拋繡球”。譬如合生元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斥資3.5億元人民幣,收購長沙營可營養品有限公司的股權,以獲得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線及生產資質;生產“美素佳兒”奶粉的荷蘭皇家菲仕蘭有限公司則和輝山乳業建立合資企業,在中國境內從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