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稀飯,古時候又叫饘、麋、酏等。現在福建以及廣東潮汕一帶,仍有把粥稱為麋的。若再細分,則厚粥為饘,薄粥為酏。
粥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商代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禾、麥、黍、稷、稻等農作物。這些均是我國勞動人民煮粥的重要谷物。到了周代我國已進入了奴隸社會,由于生產力的發展,醫療飲食業也隨之改進。此時已有了煮粥的方法。《周書》中就有“黃帝始烹谷物為粥”的文字記載。《說文解字》也有“黃帝初教作糜”之說。《禮記》中有“食粥天下之達禮也”之句。《太公金匱》里還敘述了武王伐紂時,洛邑雪深丈余,姜太公使人獻粥以御寒的故事。《札記·檀弓上》開始把粥分成“娘、粥之食”。《辭海》釋饘(Zhan)為厚粥,“厚曰饘,稀曰粥”。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十四種醫書中就有粥的記載。這批古醫書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證明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粥的記載。
歷代醫家都推崇粥。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可食粥。食粥之風。源遠流長,歷久不衰,地域寬廣,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