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上午,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媒體訪談見面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創業園舉行。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勝利教授、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奶業發展負責人尚昊哲(Atze Schaap)先生出席會議并接受媒體的采訪。采訪交流會上,來自行業內的中國食品報、中國畜牧獸醫報、中國網和中國日報網四家媒體逐一向兩位行業專家,圍繞中國奶業的產業發展趨勢和當下熱門的食品安全相關主題展開了采訪。中國乳制品如春風襲來,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攜手多家合作伙伴立志重塑國內乳業信心。
會上,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李勝利教授從中心目前的主要工作、發展目標、組織機構與合作伙伴等方面向大家介紹了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概況。李教授談到,兩會上韓部長提出了恢復國家對乳業的信心,在國家對乳業的重視下,恢復國人對乳業的信心是乳業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在于中國奶源的質量。近年來告別三聚氰胺時代,中國乳業已發生很大變化,在牛奶的乳蛋白率上,國內多數規模化牧場已經達到3.0的高標準;體細胞數也已經控制在歐盟標準低于40萬的范圍,中國的乳業已經在努力的提供出高品質、高安全的原料奶,只有生產出高品質的乳制品才能轉變消費者國外購奶熱潮的局面。另一方面就是全面競爭力的問題,國外奶粉熱銷的原因之一,就是價格相對便宜,目前國內企業已經開始著手于降低生產成本和豐富流通渠道等方式讓消費者購買到國內更優質更便宜的乳制品。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主任李勝利教授接受采訪
國際的貿易是一體化,中國和新西蘭、澳大利亞的自貿協定,讓原本物美價廉的東西更受消費者青睞,所以導致現在眾多企業進口大包奶粉。國際貿易的平衡很難通過簡單的貿易壁壘去遏制,雖然國家規定巴氏奶、鮮奶是不允許拿奶粉還原,但仍需做的是國家對該類企業應加強監管力度和提升檢測技術,避免拿液態奶充當還原奶、用廉價奶粉來欺詐消費者。近期農業部和其他部門已經做出眾多工作,在消費者的知情權上,加強檢測,做出更好更規范的標識極其最重要,至少讓消費者明白購買的是奶粉還原品,還是真正從國內牧場里運來的鮮牛奶加工乳制品。
李教授表示,如今國內多家乳產品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產品均已達到國際水平,甚至有超越國外部分知名品牌,但一直不被國內消費者認可的原因在于,目前關于國內乳業的負面新聞過多,眾多消費者還沉浸于三聚氰胺事件里,但實際上,國內奶業近年來在養殖方面國家監管力度逐步加強,農業部專門成立奶辦治理奶站。在價值規律方面,很多小散企業都被淘汰,已形成規模化企業,養殖水平也大大提升。加工企業的裝備水平,多采用利樂設備,利樂罐裝工廠GIP認證管理極其到位。去年中國D20峰會上,企業也強強聯手努力打造共同的聲音,宣傳中國奶業。當然,作為政府行業協會或學者,更應強調的是公益性,牛奶本身的品質是一種極好的營養品,能幫助提高睡眠質量,能補充更年期以后鈣流失,牛奶雖不是萬能的良藥,但它也是生活必需品。另外國家應該支持學生奶,從小培養喝奶的習慣,從公益的角度關注兒童的成長。
奶源的問題主要還在于消費,現在很多牛奶的價格過高,而且豪華包裝、禮品盒,導致原來的低成本性價比高的袋裝奶消失,從數據上來看,大城市能接受,可三四線城市這些年的消費已經出現了停滯,供給側改革,需要消費拉動,通過學生奶,通過在產品上滿足三四線城市的需求是未來中國奶業增量消費的體現。中國奶業破局必須要有消費,不然奶業發展會出過剩,問題關鍵在于現在消費的渠道不暢,產品光滿足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大眾化、平民化的東西缺少。同時,加大科研的投入,飼料轉化效率的研究項目非常重要,現在國內的飼料轉化效率偏低,規模化牧場普遍在1.2,一公斤干物質只能轉化為1.2公斤奶,發達國家到了吃一公斤能轉化為1.5公斤奶。目前研究做了一些基礎數據以及改善它的方法,通過人課題研究和人才培訓可極大程度的實現成本的降低。
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奶業發展負責人尚昊哲(Atze Schaap)接受采訪
在媒體的提問中,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奶業發展負責人尚昊哲(Atze Schaap)先生也介紹了,作為一個公司,荷蘭皇家菲仕蘭認為非常重要的是和中國社會保持一個長期的,穩定的關系,不僅僅是因為能在中國銷售產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把成功的經驗進行分享,樹立更高層面的目標和追求。希望通過分享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升中國的食品安全,特別是在乳制品方面。這樣就能重塑消費者對中國奶業的信心,對于整個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也有益,因為消費者對產品有了信心,也能證明在商業上取得的成功和社會上的良好效應。
荷蘭具備良好的乳業歷史和經驗,在乳業發展中已有140多年的經驗,在荷蘭所有會員奶農構成非常緊密的網絡從事乳業的生產,從牧場到餐桌,從安全的飼料開始,一直到最后生產的產品。知識和經驗分享給中國同行,對于中國乳制品安全是有幫助的,從商業運作和社會效應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尚先生表示,希望能中荷奶業合作長期的成功,要實現這一點,就在于重塑消費者的信心,有人會關注短期的利益,但這樣會造成消費者的恐慌,通過中荷奶業發展中心,能夠實現長期的發展目標。通過對中國乳業的熟悉和了解,認為中國奶業已經相當發達,牧場也凸顯現代化。所以不能把荷蘭所有技術都搬到中國來,而是在中國現有的水平和基礎上,幫助和改善從業者的技能和技巧。就像拼圖游戲,其實圖片已經存在,只是需要通過途徑和方法把它拼在一起。作為一個成功的機構和企業,不光要有好的產品,還應對社會有貢獻。加入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初衷就是打造公益性的機構。大學是對公眾的教育,非商業化的平臺,大學本身是創新的來源,也是人才培育場所,通過跟大學的合作,可以培養更多的技術上的年輕人才。中國乳業現在的結構跟荷蘭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初衷并不是改變中國現有的結構,不能歸結于簡單的復制粘貼。中心核心的價值是去幫助中國乳業,提升中國乳業的水平。就奶牛養殖來說,中國牧場其實已具備現代化的規模和設備,但奶牛養殖是個具備自身完整機制的復雜行業,需要改善現有的管理水平,包括從飼養、擠奶,整個流程的提升。提升食品安全和利潤,讓牧場的經營者獲得更好的收入,需從提升和改善從業人員的技能開始。荷蘭國土面積小,在謙虛的同時也可以把好的經驗和做法與中國同行互做交流。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作為乳業合作的平臺,通過自身的力量,改善從業者的技能,以此來實現合作。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Sino-Dutch Dairy Development Centre,SDDDC)2013年1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由中國農業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共同發起。2014年12月,荷蘭CRV公司和北京中地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成為了中心的合作伙伴,2015年3月,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也加入了中心的大家庭。中荷奶業發展中心的工作目標是通過借鑒荷蘭奶業先進技術經驗,促進中國奶業發展,提高奶業產量、安全和質量水平。
利用有限的耕地大量生產高品質的牛奶,這在荷蘭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荷奶業發展中心將致力于同奶業研究領域和奶制品行業的專家和決策者共享荷蘭奶業經驗,從整個中國乳業產業鏈提高產量、安全和質量。
目前,中國乳品市場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的乳制品需求飛速增長,耕地面積卻十分有限。同時,乳制品行業的重點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和利潤增長。正因如此,提高牛奶產量和質量十分關鍵。此外,食品質量和安全業已成為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
針對中國奶業發展現狀、趨勢和存在的問題,中荷奶業發展中心自成立至今,已經在不斷努力工作,致力于通過開發“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安全、優質奶業生產模式,促進中國乳品質量安全建設。
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以促進中國奶業生產力提升,促進中國乳品質量和安全建設作為目標。中心每年投入人民幣1,000余萬元,重點開展奶業科技研究和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從業人員培訓、荷蘭奶業考察、技術中心(示范牧場)建設和其他促進奶業行業人士交流和共同進步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