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跟玉米產業一樣,奶業的日子也不好過。現代牧業是目前國內的奶牛養殖企業,這個企業的成功,一度是上游養殖轉戰下游市場頗為成功的一個案例,然而情況發生了變化:現代牧業近期發布的盈利警告顯得頗為突兀——其營收凈利均同比下降,市場收益不能支撐牧場運營成本,企業運營陷入一定的危機。
與現代牧業類似,西部牧業、原生態牧業也出現了營收告急,奶牛養殖企業正在面臨行業性的危機。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孫立武分析:供求失衡,不及時轉型,倒奶殺牛的現象或在2016年重演。
從目前看,A股上市的以原奶生產的多家企業目前都進入了經營的困境,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食品處處長張軍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當前,畜牧養殖企業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困境,這是事實,而且牧場規模越大,投入資金越多,市場價格又不能支撐牧場運營成本,虧損也就會越大。同時,我國奶牛養殖企業還面臨著國外的挑戰,進口大包粉的到岸價格約每噸1.5萬元,而國內牧場生鮮乳噴成粉后的價格幾乎要貴一倍,與國際原料奶價格相比,國內原奶生產企業仍不具有優勢。
奶牛養殖企業面臨行業性的危機,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一個現象:倒奶殺牛。2016年上半年奶牛養殖企業舉步維艱,2015年倒奶殺牛的現象是否會重現?有業內人士說,2015年殺牛倒奶,從小牧場虧損逐漸演變為大型牧場虧損,最根本的原因是供求失衡,特別是三線以下城市的乳制品消費情況不容忽視。分析2016年是否會再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要看這短短的一年間,我國三線以下城市的乳制品消費情況是否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三線城市以下地區的消費者還是沒有形成穩定的乳品消費習慣,同時三公消費、福利消費收縮,限制了乳制品的增量消費,因為2016年的情況依舊不樂觀,倒奶殺牛的現象很有可能再次出現。
面對此種不利的情況,畜牧養殖企業如何走出困境?最好的辦法,還是調整產業結構,同時要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國的高端奶市場已經飽和,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如果單品獨大,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會較弱。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要讓產品高中低端都有,混合搭配,因為一些大型的乳企之所以能夠抵抗風險,就是在于他們的產品線豐富,而且企業在經營配合、內部調節方面的機制順暢。此外,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并不適合發展萬頭牧場,的問題在于規模不經濟,表現為成本高,成本下降空間小,難度大,這樣的模式不具備國際競爭力。我國的畜牧養殖業還是得拆分大型牧場,適度規模化、實行種植業養殖業相結合的養殖方式。在政策扶持方面,對收購生鮮乳的企業進行補貼,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企業傾斜,也是促進畜牧養殖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