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粉市場正在劍拔弩張。外資要進入三線,國產奶粉品牌要進入二線;政策要淘汰一批產品,還有一批產品要重新上馬;老企業正在尋找新思路,新企業也正在尋找新模式;渠道還想壓榨生產企業,生產企業則正在尋找打破渠道的方法;牛奶粉競爭正酣,羊奶粉則是國內外混戰;行業需要新人才,而行業還要淘汰更多的人……
2016年中國奶粉市場的主基調就兩個字--競爭。這一年的競爭結果會奠定未來5年,甚至10年的行業格局。這是大勢。可以說,誰在2016年沒有搭好競爭框架,未來幾年將付出數倍的資金和努力,但也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目標。
除了質量問題頻見報端,多個進口奶粉品牌被爆處境艱難。受奶粉新政影響,曾經的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出現業績低于預期,股價大幅下滑,甚至引起3家公開起訴的尷尬局面。而邁高與美贊臣在新政大背景下不得已而提出“分手”。
在過去五年中,我國對進口奶粉的門檻幾乎為零,導致中國市場上進口奶粉魚龍混雜,這也對我國國內乳制品行業造成很大的沖擊。最新實施的奶粉新政規定國內外奶粉企業將實行統一注冊管理,使許多國外奶粉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有所畏懼。隨著新政實施,我國進口奶粉已面臨轉折點,風光不再,對國產品牌沖擊也將減弱。
進口奶粉品牌兩極分化加劇
恒天然首席財務官盧卡斯帕拉維奇尼先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雖然我們與許多全球性的銀行建立了關系,但擁有一個當地金融專家可以讓我們占據優勢,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化的市場圖景中,始終與時俱進。同時,我們正在中國建立許多關系,作為我們不斷加碼中國市場的戰略需求,需要與本土銀行合作。”
作為外資乳業巨頭,獲得授信的目的也是為了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開拓新市場以及搶占部分實力不濟的外資品牌被踢出后留下的市場份額。
而乳制品原料價格的回升,也推動外資乳企加速布局中國市場。這兩年乳制品原料價格一直低迷,然而近期卻出現了回暖趨勢。
面對進口奶粉 國產品牌該如何發力?
國產奶粉丟了信譽、丟了精細化、品質化,自然就丟了人心,丟了競爭力。消費需求越來越高,而國產奶粉卻不能重整信心,提高品質和監管,甚至整個行業都處在粗放式發展帶來的結構不合理中,產品附加值低,供給和需求對應不上,又怎能重拾市場信賴呢?消費這駕馬車跑不快,還需要通過改革和政策調整來改變現狀。
政策指引關乎企業發展和市場動向。2016“金猴年”攜手“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已經為奶粉業帶來了無限商機和挑戰。面對配方注冊制新政的實行和持續高壓的市場監管態勢,2017年的奶粉市場又會是怎樣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