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受到跨境電商進口沖擊的國產奶粉,還要再為大局等待至少一年。
跨境電商“四八新政”再次延期。
9月20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再延長一年至2018年底,并加快完善相關制度。
這意味著,長期受到跨境電商進口沖擊的國產奶粉,還要再為大局等待至少一年。
1 繼續“看一看”
2016年3月底,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規定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從當年4月8日起執行。是為“四八新政”。
此前,個人自用、合理數量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在實際操作中按照郵遞物品征收行郵稅,新政一舉使稅負大幅增加,相應監管方式也收緊。
但“四八新政”實施不到兩個月就被暫停。2016年5月25日,財政部宣布,經國務院批準,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中規定的有關監管要求給予一年的過渡期。
由于暫緩執行,不少跨境電商試點城市的保稅倉又恢復了往日的紅火景象。
9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送來“大禮”,將過渡期政策再延長一年至2018年底。
“幾年前跨境電商剛剛出現的時候,各種聲音議論紛紛,但我們秉持包容審慎監管的理念,決定先‘看一看’再規范,出臺了跨境電商的監管過渡期政策。”總理在這次會議上說,“實踐證明,過渡期政策效果明顯,不僅形成了外貿增長新亮點,而且促進了行業健康發展。”
此次會議還指出,再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城市建設新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推動跨境電商在更大范圍發展。
目前,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已經推廣到廣州、青島、大連等13個城市。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上半年,13個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出口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一倍以上。其中,B2B占比達到六成,跨境電商進出口已經成為我國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諸多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產品中,母嬰類排名,而嬰幼兒配方乳粉增長最為迅猛?缇畴娚塘闶垡寻l展成為進口奶粉消費的重要渠道。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國人更加追求品質和健康,但對國產奶粉消費信心尚未恢復;二是跨境購奶粉價格相對一般貿易進口奶粉和國產高端奶粉更便宜;三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讓消費者更容易選擇和購買國外奶粉;四是政府推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若干措施,提高跨境購便利化。
2 奶粉“雙軌”監管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延長,對于國內監管日益加強的乳品行業來說,挑戰巨大。
2018年1月1日,國內將正式實施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截至今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已批準了14批次共390個配方注冊。
但是,配方注冊制并未覆蓋跨境電商零售和海淘奶粉。這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延長將繼續造成海淘奶粉與國內奶粉監管“雙軌制”的情況。
蒙牛雅士利副總經理朱國剛表示,嬰幼兒配方乳粉應是監管最嚴的食品、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與安全、生產與供給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民生問題。
雅士利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市場份額約1000億元,其中跨境電商和海淘模式占150億元(跨境保稅模式90億元,海淘45億元,代購15億元),國產和一般貿易進口約850億元。其中,跨境電商關稅為0,進口增值稅按法定納稅額70%征收,比正常納稅少30%,跨境電商和海淘嬰配乳粉比國產和一般貿易進口乳粉少繳了很多稅。
一位奶粉從業者說道,跨境電商這幾年對國產奶粉的沖擊很大,貝因美、雅士利等原先的強勢國產奶粉品牌下滑很嚴重,很多市場都被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奶粉蠶食掉。
3 合理應對跨境零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推動建立針對跨境電商的交易風險防范和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大力打擊假冒偽劣等違法行為”。
對于跨境電商零售奶粉問題,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一是保稅區跨境購奶粉應納入配方注冊制統一管理,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安全;二是針對于直購模式,在充分尊重消費者個人意見前提下,建立并完善跨境產品消費者投訴平臺,形成預警機制;三是盡快通過“電子商務法”,對大型跨境購平臺商建立有效的監管制度,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美贊臣大中華區副總裁顧磊表示,跨境電商零售是一般貿易的有效補充,有市場需求,所以不可能用堵的方式讓渠道或者市場消失,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更有效規范渠道。
朱國剛建議,對進入跨境電商平臺經營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按一般貿易進口模式監管,產品配方必須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的產品配方注冊,生產企業須通過中國認監委注冊;產品由國家質檢總局進行監督檢驗,產品必須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并對其進行同等的市場抽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由于跨境電商零售平臺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存在的種種質量安全隱患以及違反我國相關法規標準的情況,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對跨境購奶粉的出口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審核,要求跨境購奶粉生產企業進行注冊,對跨境購奶粉的進口商和出口商進行備案管理,建立社會共治的跨境購奶粉安全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