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料奶缺乏導致的奶源緊張便是當下諸多乳企面臨的奶荒。自十二月份以來,為了緩解奶荒帶來的壓力,蒙牛、伊利等諸多知名乳企紛紛表示將旗下部分乳制品價格上調8%-12%,此次奶荒到底有多荒?引起奶荒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奶牛村”牛少了。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是遠近聞名的“奶牛村”,但行業相關媒體近日走進旭泥板村時,已經看不見曾經家家養牛的盛況,村子顯得冷冷清清。村民索三寬家中的奶牛也從去年的近20頭減至目前的10頭左右。他說:“原來是家家戶戶都有,現在就是走了一半還多了。”
據統計,2008年全國有奶農260多萬戶,2012年只有不到200萬戶,2013年奶農的數量估計還要下降10%至20%。散戶退出后的原奶供給缺口本應該通過規模化養殖來彌補,但規模牧場的建設遇到資金、土地等瓶頸。國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實現企業自建牧場70%的目標,但至今全國大小規模化牧場加起來不足4成。
從“搶奶”到“搶牛”。“奶荒”的直接表現,是一些沒有穩定奶源基地的小型乳品企業引發的“搶奶潮”。一方面,企業通過高價、優惠、聯合奶販子、親自游說等方式到別的企業奶源基地里“搶奶”,另一方面,企業要不斷匹配其他企業的報價,來保住自己的奶源基地。
隨著奶荒加劇,企業從“明爭”變為“暗斗”,或是由“搶奶”轉向“挖牛”。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永康奶牛專業合作社曾有奶牛500來頭,但近期被挖走了100多頭。合作社負責人李連啟說,現在奶牛小區之間的關系大致是:這只眼盯著自己的牛防止挖,另一只眼盯著別人的牛準備挖。
企業“吃不飽”。據企業反映,原料奶供給跟乳企加工能力相差約50%,多數企業都“吃不飽”。伊利、蒙牛兩大巨頭都表示目前原料奶缺口大,已經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們看到,一些企業的生產點由于原料奶不足,已經處于半停產的狀態。
當然,面對如此巨大的缺口,且奶價大幅提高,必然會吸引大量資金投入養殖行列,但由于奶牛的生產周期需要33個月,奶源緩解至少需要兩到三年。即使這樣,保守估計3年后原奶供給缺口仍將維持在20%左右,并長期存在。
隨著我國乳制品行業的不斷成熟和發展,想要限度的避免天氣環境等因素引起的原料奶缺乏,加強大型集中化牧場的建設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