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全國8家骨干乳制品企業共同召開乳制品生產企業座談會,共同探討乳制品行業的發展。會上,食安辦表示,未來監管部門在對乳企監管的過程中將實行“突然襲擊”式檢查方式,也就是不打招呼、直奔企業、現場突擊式檢查,以防止企業出現為了應對檢查而只做表面功夫的不正當行徑。
對乳企檢查質量監督部門事先不發通知,不打招呼,直奔“檢查主題”,來個“突然襲擊”,把個乳企搞得措手不及。業內人士以為,食品監督部門的這種“閃電戰術”值得期許。
一個時期以來,乳企問題多多,前幾年三聚氰胺搞得人心惶惶,近來又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有的采購非法經營的生鮮乳;有的則聯手漲價,結成“漲價同盟”,成為“奶霸”;還有的以次充好,大肆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擾亂了奶制品市場,直接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在這樣一種情勢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采取一種全新的監督方法,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到乳企進行食品安全檢查,讓那些有問題奶制品無路可逃,真正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意識,令人稱道。
記得在體育比賽中實行一種“飛行藥檢”的措施,所謂的“飛行藥檢”就是事先不打招呼,運動員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被突然叫去做尿檢和血液檢查,旨在對體育比賽中那些“不守規矩”的運動員進行處罰。通過“飛行藥檢”,不少風光一時的運動員最終因為興奮劑丑聞而身敗名裂,有效地維護了體育比賽中的公平競爭。
體育比賽是這樣,對乳企實施這種“突然襲擊”的做法同樣能起到一種震懾作用。過去的情形是,監督部門每每到乳企檢查時,常常是提前通知,提前打招呼,乳企經過一番精心準備之后,所送檢的乳制品當然會百分之百的合格。然而,這些送檢的乳制品背后究竟隱含怎樣的貓膩,這些送檢的乳制品是不是代表了全部乳制品,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
就乳制品企業生產經營而言,有準備和無準備效果會迥然不同,有準備之后,所送檢的產品就會嚴格按照國家規范進行生產,所送檢的產品當然就會合格率高;而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送檢的奶制品才是企業正常生產的真實寫照。用這種產品進行鑒定,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生產狀態。
乳制品生產關乎人民群眾健康和公共安全,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我們常說,責任重于泰山。作為乳制品監督部門必須有一種守土有責的意識,對那些沒有道德血液,唯利是圖,毫無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就要祭出“殺威棒”——進行必要的處罰,直至罰得傾家蕩產,甚至關門。只有這樣,才是對人民的真正負責。
以往對乳企的檢查方式并不能真正保證檢查結果的真實有效,所以即便檢查結果全數合格,仍然避免不了各類乳制品安全事件的出現。而本次“突然襲擊”式檢查方式的確立,則真正做到了檢查的公正嚴格,也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起到了更好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