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產品驅動、渠道驅動、營銷驅動之后,中國奶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競爭階段:上游之爭。全球市場需求萎縮帶來的行業低迷只是暫時的,牧場規模化是大勢所趨。
隨著奶牛養殖上市公司紛紛遞交財報季報,各方媒體也開始關注并給予解讀,其中不乏有一些對于規模化牧場模式的質疑。
先來說說規模化牧場興起的緣由。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當時中國奶業存在的瓶頸:奶源問題。游離于下游之外的上游,大部分散戶都是把養牛當成養家糊口的營生,在飼草、防疫、管控方面,既想省錢又想賺錢,于是該添的不該添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于是三鹿倒了,被奶戶和自己絆倒了,導致中國奶業一夜回到解放前。
蒙牛創辦后長期負責統籌全國擴張的“糧草指揮官”鄧九強,2008年5月離開蒙牛,創辦了目前中國專門從事奶牛養殖和牛奶生產的企業現代牧業。在他看來,既然短板是奶源,那么就應該去彌補這一塊。
如今,規模化養殖將行業分散的外部管控變為企業集中內部控制,在防疫、環保等方面,將社會責任攬至企業責任名下,“觸碰哪一個都是掉頭的。”鄧九強說,對規模化養殖探索十年,可以說,現代牧業旗下牧場的牛是全世界最干凈的。
近年來,集“種業、牧業、草業”于一體的乳品上游現代化高科技公司賽科星,發展態勢迅猛,截至2015年底公司奶牛存欄量已經增至9.2萬頭,代表了一種規模化、高科技的乳業上游新模式。此外,國內創新型牧業聯合體中鼎牧業在奶業低迷環境中應運而生,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托管、存量整合的中鼎模式,中鼎牧業截至2015年底奶牛存欄量已經增至5.6萬頭,并且仍在持續向前推進。
不過,在規模化牧場發展的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奶業周期性波動的影響,自2014年春節以來,國內國際原奶收購價格持續下滑,國內市場已從峰值接近6元/公斤降至目前3-4元/公斤,部分地區奶牛養殖小區的奶價維持在3-3.5元,甚至有些奶戶最終賣家低于1元;與此同時,牧場奶收購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奶業低迷環境是行業普遍存在的,也是奶業周期性波動的階段反映,如果以階段性、暫時性的困局來否定或質疑牧場模式,顯然不是嚴謹穩妥的。
首先,按照經濟規律,奶業行情根據供需關系呈周期性波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當全球市場需求萎縮的同時,供給側也在發生劇烈的調整,國內外殺牛倒奶就是一種市場反應,當供給側調整到一定程度,因供不應求而發生反轉。在目前中國奶業產業鏈利益仍不暢通的今天,從奶源相對過剩到“奶荒”,或“V”或“U”,拐點總是可期的。
其次,牧場規模化是大勢所趨。時至今日,中國奶農已經無法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你養的每一頭牛,每一天,每一滴,都是在與包括澳洲、新西蘭和歐洲在內的全球養牛人拼單產、拼管理、拼效率。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尤其是隨著中澳、中新自貿協定生效以及歐盟配額制終結后,國內養牛人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4月21日,中國農墾乳業聯盟2016年主席聯席會發布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國內最高企業標準——《中國農墾生鮮乳生產和質量標準》。新標準把菌數總數從每毫升200萬CFU以下調整到每毫升10萬CFU以下,與歐盟和美國標準一致;首次按照歐盟標準規定了反映奶牛乳房健康水平的體細胞數每毫升40萬個以下,優于美國每毫升75萬個以下的國家標準;基于農墾乳業在奶牛品種、飼料組成、飼養管理水平方面的突出優勢,將乳蛋白率提高到了3%。
這項新標準的頒布,被業界成為是中國農墾乳業的自我革命,也是對養殖水平嚴格要求和高度自信的體現。
事實上,并非中國農墾乳業系統達到了這樣的水準,包括現代牧業、輝山乳業、賽科星在內的旗下大中型牧場,早已經實現并突破了上述指標。以現代牧業為例,公司各牧場原奶微生物指標均小于2萬CFU/毫升,甚至部分原奶已經低于1萬CFU/毫升;體細胞每毫升已經小于25萬個,蛋白含量高于3.2%,各項指標均優于國際標準。
另以中鼎牧業為例,公司托管后的牧場所產原奶品質與產量均有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牧場原奶體細胞、微生物等指標已達到歐盟標準;托管一年以上的牧場,單產平均提升8公斤。
放眼望去,現代牧業、輝山乳業、中國圣牧、賽科星、中鼎牧業等規模化養殖乳企,一個個都成功登陸資本市場,一方面是因為養殖企業需要資金推動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種模式深受資本市場推崇和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