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分析,在這一年奶粉新政的整合中,外資品牌的渠道下沉效果不是很明顯,但國產奶粉積極的渠道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體現,國產大品牌由于注冊早、準備時間充足,正加速對三到五線市場進行整合,業績和市場占有率上升明顯。
出生率和奶粉競爭什么關系?乳業專家稱奶粉品牌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隨著飛鶴、君樂寶、雀巢、達能、澳優、美贊臣等企業先后公布2018年業績,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迎來新變化,內外資奶粉品牌的銷售差距正逐步縮小。
其中,以飛鶴、君樂寶、澳優為代表的本土奶粉品牌表現搶眼,飛鶴提前53天完成百億營收目標,2018年實現營收115億元,穩坐國產奶粉的寶座;君樂寶奶粉業務也在去年首次突破50億元銷售;另據澳優公司預計,其自有品牌嬰幼兒配方牛奶粉和嬰幼兒配方羊奶粉2018年的銷售額將分別達到24億元和20億元,平均增長54.5%。
而惠氏、美贊臣、美素佳兒、雀巢等外資廠商,在中國市場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后,依舊延續穩定發揮。被利潔時收購后的美贊臣盡管在去年第三季度一度遭遇供應緊張的問題,但最終錄得28.39億英鎊營收,較2017年的15.55億英鎊,同比增長82.57%,當中有不少是中國市場貢獻。
在號稱“史上最嚴的奶粉新政”實施一年之后,配方注冊審批速度明顯下滑。據統計,2018全年國內新增255個配方系列,業內估算還有大約500多個配方還在審批中,配方注冊制度的收緊,被普遍解讀是為了提振民族品牌。
“但以銷售額來計算的話,目前還是外資占優。”2月21日,乳業專家宋亮接受采訪時指出,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其中外資大概占到六成,國產占四成。
宋亮認為,出生率下降對行業帶來的影響將在今年凸顯,奶粉品牌競爭進一步白熱化,各大企業都往高端差異化方向發力,市場不排除會再次出現價格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