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回首2013年,整個母嬰行業都經歷了風雨的洗禮。從去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針對奶粉行業的“國五條”、工信部發布《提高乳粉質量水平提振社會消費信心行動方案》、國家九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到工信部兩次組建“奶粉國家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對嬰幼兒奶粉生產加工各環節進行了修改和規定,再到12月食藥監局正式出臺乳粉監管新規、14年1月食藥監局出臺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九細則。整個2013年母嬰行業都在動蕩不安中前行著,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規定看似真真是痛下決心整改乳粉行業市場現狀,但這些政策真的能從根本上改變乳粉行業的安全問題嗎?對此火爆嬰童網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一、去年6月九部委聯合發布的“意見”第二條中明確提出“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任何企業不得以委托、貼牌、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這些規定本身并沒有任何法律支持。
(1)從整個世界來看(包括中國在內),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哪個行業,更沒有哪條法律規定某種產品不能貼牌。另外,從食品、手機行,電腦到服裝等各個行業,貼牌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有效利用的生產方式。而從另一個角度講,貼牌生產主要是為了降低成本,縮短運距這并未違反經濟發展規律,同時還有利于經濟發展。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同樣實行貼牌生產,蘋果產品創造了智能產品的新高峰,具有劃時代的作用。你能說貼牌生產的產品不好嗎?其他所有的行業都有選購原材料來源的自由,有“貼牌”“代工”生產的自由,為什么嬰幼兒乳粉行業就不能“代工”,必須“自建自控奶源呢”?
(2)就乳品行業來說,貼牌可能會出問題,但自控奶源就不會出問題嗎?建國以來,乳品行業出的的事故,2008年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有多少無辜嬰幼兒受害。而該奶粉的生產企業就是三鹿集團這樣的既有自控奶源,又是自己生產加工的企業,而且三鹿是個具有50多年歷史的生產企業。另外蒙牛、伊利等這些自控奶源的企業同樣也出現過或多或少的問題。
上述規定不準貼牌、委托、分裝同時還要自控奶源,這似乎并不是在解決乳粉企業面臨的諸多問題,更像是鼓勵甚至強制要求嬰幼兒乳粉企業整個過程全部自己完成,不準別人幫忙,這到底是哪國法律允許的呢?
雖然這樣做企業生產產品全程可追溯,質量容易得到保證,但這樣并不能說產品生產鏈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獨立后生產的產品質量就是差的。在市場法則和市場競爭下,獨立企業在生產環節上的分離和獨立不但正常,而且常常會有更好的邊際效應。
有財經評論人士表示:“鼓勵甚至要求嬰幼兒乳粉企業一條龍生產經營,不僅是在排斥中小乳企、排斥洋乳企,而是要建立若干大型的壟斷的乳企。然而壟斷乳的乳企也不一定能夠保證其產品質量安全,反而失去競爭壓力機制,更難保證質量安全。”
確實如此,奶粉安全與否,和貼不貼牌、是否自控奶源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自控奶源也不一定能保證產品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