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當嬰童行業的老板們不斷順應互聯網大潮,搞官網、上各種招商品臺,甚至朋友圈賣貨做微商,可謂是樣樣沒落下。可是一樣一樣還沒玩熟的時候,大數據又來了,以前的經驗,在今天真的很難管用。值得慶幸的是,這些經驗不管用,還僅僅在互聯網方面,至少在傳統的零售店中還是管用的,只是管用程度不如以往。在未來的10年中,過往的經驗無法繼續制成,取而代之的是下滑和關店潮。
從目前發展的趨勢來看,很多傳統的商業經驗不斷在失效,比如傳統母嬰店。想當年,能夠在市面上開幾家連鎖母嬰店就是一種很高大上的潮流。想想如今,馬云在推廣電子商務時,簡單復制的店鋪一旦撞上電商,就只剩節節敗退——過往經驗無法繼續支撐,取而代之的是銷量下滑和關店潮。
這是誰的錯?錯就錯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太快了,錯就錯在老板們還在用舊眼光看新事物,錯就錯在老板們總認為靠經驗辦事沒錯。今天忽然才發現,經驗在互聯網面前,其實一點也不靠譜。
所以,以后如果誰還跟你吹噓:“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基本可以斷定,如果他是做實業的,那他的生意肯定好不到哪兒去;如果他做咨詢策劃的,那肯定是個帶雙引號的“大師”或“專家”,一套理論走江湖,就看客戶好蒙不好蒙。
有人說過,在大數據時代,想成功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兩樣東西:一是大數據,二是忘掉你的經驗。甚至還有人說,沒有經驗就是的經驗。雖然觀點有些偏激,但確實有它的道理。特別是當你看到最近兩年突然冒出來的、那些估價上億的品牌或企業時,你就會發現,憑過往經驗,壓根沒辦法做成——幾個白紙般的年輕人湊在一起,鼓搗一番,就有了估值上億的企業。而且這已非偶然,成了商業常態。
9月9日在微博上宣布辭職的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上寫下的一段話,同樣承認經驗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不再管用:
“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注互聯網。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針對出租車司機的電臺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為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就不聽廣播了。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數據時代,經驗已死,但數據會讓你重生。
有一個天天寫代碼的“程序猿”,某天閑得無聊想要研究老婆是否出軌。于是他編了一套評價老婆與其他男性親密度的系統,用來分析老婆的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動態以及所有好友的數據。兩個月后,“程序猿”發現老婆與某個男性的得分比較異常。結果,“程序猿”悲劇了:就在老婆一次出差中,他利用系統監視到的數據,過去抓了現行……
電影《小時代》在很多70、80后看來,無疑爛片中的“戰斗機”,但這4部爛片為何卻能狂攬15億票房?秘密在于該片導演郭敬明運用了大數據:在發布預告片后,對微博優酷等網絡平臺上反饋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得知其電影的主要觀眾群為90后女性,于是,電影的后續營銷活動基本都是圍繞這些人展開。后來的票房,大家都看到了。
上面兩個小故事說明,這年頭,大數據真心很靠譜。
說了這么多大數據的重要性,未必有人真信。那如果馬云說的,你信不信?摸著石頭過河的馬云,在完成25個事業部戰略調整后,阿里巴巴成立了數據委員會。不愧為中國互聯網的大哥,不管是誤打誤撞還是先知先覺,馬云對阿里的發展規劃,每次總能踩在節點上。之前的電商,現在的大數據——
9月5日,國務院發布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指出大數據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當大數據都成為國家行動了,你覺得還能無動于衷置身事外嗎?不能。除非你想從此金盆洗手退出江湖。
業內都知道,今年生意都不太好做。開嬰童門店的,不知道消費者去哪兒了。費盡心思降價打折搞促銷,也沒見多少消費者買賬的。而做母嬰品牌的,不知道接下來哪個品類會熱銷,不是靠蒙就是靠跟風,奶粉火了就跟著奶粉,微商火了趕緊轉到朋友圈去賣東西,發不發財全憑運氣。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大數據挖掘獲得的結果會比一個行業老手的直覺判斷更準確。所以,無論你承不承認,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未來,不懂得利用大數據的零售企業或品牌,都會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