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外乳品企業加快進入我國奶業,進入領域從乳品銷售向乳品加工和奶牛養殖等各環節擴展,給我國奶業發展帶來了挑戰。
國外乳企全面進入我國奶業已成趨勢
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我國乳品凈進口從230萬噸增長到1227萬噸,進口乳品(折生鮮奶)已占到國內乳品總消費需求的約四分之一。
國際乳業巨頭雀巢、達能、恒天然較早進入中國市場并投資建廠,菲仕蘭、美國奶農、拉克塔利斯等近年也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國奶業投資。
其中,以新西蘭恒天然集團在華投資最為突出,其進入中國奶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以產品輸入為主的階段;2005年后,先后投資興建三個牧場群,是以發展養殖為主的資本進入階段;2014年至今是以發展加工、構建全產業鏈為主的資本進入階段。
傳統奶農的弱勢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國內大多數養殖戶,在我國原料奶收購中,加工企業在收購價格和收購量等方面都掌握話語權,養殖戶通常被控制在微利的經營狀態。
當然,外資進入對原料奶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
以恒天然來說,一直以來都深度影響中國原料奶價格,并且隨著其直接進入國內原料奶生產環節對原料奶市場的影響也將從間接變為直接,影響的手段也更加多元化。
一些外資進入奶牛養殖環節后大力發展規模化牧場,其在促進就業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微薄,甚至徹底沖擊了傳統養殖業的增收、減貧和保障功能,環境影響還特別突出。
我國奶業應如何更好應對外資進入?
總體看,需要加快構建有利于養殖環節健康發展的奶業產業組織體系,通過乳品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恢復消費者信心并降低不合理終端乳品價格,完善奶業市場管理機制、加強資源與環境監管。
1.以促進奶農發展為導向完善奶業產業組織體系。重點是加強奶農組織建設,一方面減少無序競爭、過度競爭對市場波動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奶農整體的議價能力,改善產業鏈上下游利益分配關系,讓奶農更多分享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增值收益
2.培育消費者信心,降低不合理終端乳品價格。終端乳品價格過高是中國乳品消費不振、乳品進口大幅增長等問題的關鍵原因,也是外資全面進入中國的驅動力量。
3.完善奶業市場管理機制。提升奶農組織在調節和穩定市場供求方面的協調功能,建立乳品相關儲備制度,提高對乳品市場波動的調節能力。其次要加強貿易與自給率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