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之后與沒做爸媽之前的心態是截然不同的,這是靠想象無法體會的感受,只有當了爸媽才會真正長大,這是許多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一旦有了孩子,就會把 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吃穿,孩子的安全,孩子的教育,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爸媽的心,所以現代商人都認為孩子的錢最好賺。
母嬰電商:從到O2O到特賣再到跨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從2000年樂友孕嬰童網站上線以來,母嬰電商已經走過了近16年的時間,這期間母嬰電商的發展起起伏伏。從早期的郵購目錄到成立B2C網站,到、、當當等設立母嬰頻道,再到收購紅孩子推母嬰電商O2O,再到蜜芽寶貝、貝貝網等母嬰特賣,以及神爸等近期紛紛主推的跨境母嬰特賣等,每個時間段都有新的明星企業涌出,同時市場的動態變化導致主流模式不斷革新。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都已經盯上了母嬰這塊市場,除了淘寶、京東、蘇寧、當當、等綜合電商之外,近期的也在通過投資寶寶樹來發力母嬰電商,而在此之前已經在母嬰電商市場暗中布局已久了。
換個思路:媽媽市場競爭慘烈,“神爸”堅定從奶爸市場切入
競爭越激烈就越需要去發現市場細節中存在的機會,此前母嬰電商們都在跟著市場熱度走,無論是B2C、O2O、特賣,還是現在的跨境,只要哪個方向熱門大家 就蜂擁而至的去爭搶。其實,細細去看母嬰電商市場,這個市場真的就只是針對“媽媽消費者”的么?除了在產品和模式上用心之外,更需要關注消費群體特征變 化,換個思路的話會發現,在母嬰電商市場中潛藏著眾多的“爸爸消費者”。
在艾瑞的《中國母嬰行業:線上數據洞察報告》中提到了很有價值但卻被忽視的數據,在其2014Q2對用戶屬性的調研中發現,母嬰網購中,女性用戶只是略大于男性,其中女性占比51.5%,男性48.5%。在艾瑞的另一份報告《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中統計了2013年男女常購商品類別的占比,其中,女性常購品類前五占比分別是服裝41.3%、充值15.4%、美妝9.4%、家居7.8%、母嬰4.9%;而男性分別是服裝28.0%、充值 19.9%、家居8.1%、彩票5.7、母嬰5.3%。對比之下不難發現,男性在母嬰網購市場的消費能力并不比女性差,甚至比女性更樂于購買母嬰產品。
也就是說,過去母嬰電商們一直忽視了爸爸消費者的重要性,整個網站設計也都偏重媽媽們的喜好,針對爸爸們提供服務的母嬰電商幾乎沒有。
從《爸爸去哪兒》到《虎媽貓爸》,暗示爸爸經濟成新增長點
現代社會,女性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的傳統觀念已經煙消云散,父親帶孩子已經成為近兩年的社會話題,尤其是從三年前的《爸爸去哪兒》熱映開始,爸爸的角色在家庭中開始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重任。從這兩年的綜藝節目和電視劇的內容來看,親子話題,尤其是父子關系已經成為喜聞樂見的熱點內容。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父子關系的內容就沒有斷過,《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虎媽貓爸》、《我的寶貝》等綜藝和電視都是在暗示爸爸們應該更多的承擔照顧家中孩子的重任,而不是放手交給媽媽或者長輩來管。不少爸爸更加積極主動的與孩子溝通,相應的爸爸們與孩子溝通多了,在互動中知道孩子的需求,進而就可以帶動更多消費,這是母嬰電商的市場機會。在這些電視內容的帶動下,著實讓爸爸意識到照顧幼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