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的逐漸優化,以及二胎政策的實施,我國嬰幼兒輔助食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嬰幼兒輔食產業也逐步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國產品牌快速崛起
中國嬰幼兒輔食市場相對國外市場起步要晚,早期嬰幼兒輔食市場被國外嬰幼兒輔食品牌瓜分,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
國內外常見的輔食品牌包括伴寶樂Babybio、嘉寶Gerber、亨氏Heinz、禧貝Happybaby、愛思貝Earth’s best、La tourangelle、泓樂Holle、美林Mellin、美樂寶Milupa、貝唯他Bebivita、喜寶Hipp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內市場對嬰兒營養輔食產品的需求增速迅猛,如健合集團、貝因美、旺旺食品、親親食品等嬰配粉行業、休閑零食行業的頭部玩家開始發力嬰童零輔食領域。
除傳統品牌之外,也有不少跨界企業進入該領域,如2020年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扎堆進入市場。經過一年發展,三只松鼠小鹿藍藍、良品鋪子的良品小食仙、百草味的童安安小朋友都取得了不錯成績。
在輔零食這個被國際品牌長期占據主導的賽道上,國產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同質化嚴重,市場仍存弊端
目前,嬰兒輔食的開發生產長期以來處于一種單調,產業不成熟的狀態,也是近幾年國內嬰幼兒輔食市場才迎來激烈競爭和快速發展。但是激烈之下,又有產品同質化、局部地區陷入價格戰等問題。
為了占領市場,部分企業盲目的擴張,導致市場同質化的產品越來越多,國內整個輔食市場主要以植物性輔食為主,包括米粉、面條、餅干、果泥、溶豆等品類為主。
僅有機米粉一項,市場上藍莓、草莓、原味的產品成千上萬,其本質都一樣,配方、口味、工藝、包裝大同小異。讓消費者看得眼花繚亂,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款好。
米粉作為輔食市場的“頭把交椅”,幾乎占到了輔食產品的一半,這也造成了國內品牌長期處于同質化,給人一種輔食市場趨于飽和的假象。而動物性輔食少有涉及。
為了突破“局部飽和”的怪圈,輔食品牌紛紛走上差異化道路,在植物性輔食同質化的背后,動物性輔食潛力無限,或將迎來紅利期。
現如今,新興品牌產品線基本上都包含基礎調味料(各種豬肝粉、蝦皮粉、海苔粉之類)、小零食(山楂棒、鱈魚腸)等。雖然生產動物性輔食產品的企業還比較少,但受到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就目前輔食市場來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谷物類之外的其他產品領域作出差異化探索,而除了米粉品類的增加,細化到添加營養元素的產品也不在少數。
融資現象突出
我國嬰兒輔食行業消費規模持續上升,近十年的市場消費增速保持在20%左右,2018年的市場規模接近300元,預計到2024年我國嬰幼兒輔食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36.23億元。
自2016年全面二胎的開放以來,我國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量穩定增長,正是出生人口的增加,給嬰幼兒輔食食品帶來潛在的需求量。
在整個輔食發展的大背景下,想要占據一席之地,企業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對產品不斷的進行研究創新。這就需要企業有強大的資金支持。不少輔食品牌選擇通過融資來增強自己的資金實力。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4月,秋田滿滿獲得A輪1000萬美元融資;金多多得A輪1億元融資;寶寶饞了4個月內連獲兩輪融資;米小芽獲得A+輪新沒資產融資;嬰幼兒零輔食品牌“窩小芽”已連續完成A輪和A+輪各數千萬元融資,由不二資本領投,璀璨資本跟投。
頻頻融資的背后,是國產嬰幼兒輔食品牌的出色市場表現。并且在資本的加持之下,推動了輔零食市場的火熱,讓原本就處于爆發前期的市場受到了更多關注,而這些品牌在輔食領域發展的都比較好,因為有了資金,就會對產品、團隊、營銷等等進行加強。
不過,仍需注意的是,雖然消費人群數量龐大,但市場滲透率很低,目前我國嬰幼兒輔食的市場滲透率僅為25%左右,與歐美國家80%的滲透率相差甚遠。在資本的加持下是否能改善這一現象還有待觀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向母嬰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系方式:1778812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