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國內的乳企以及加工廠商不計其數,龍頭企業也不匱乏,卻為何屢被進口牛奶打壓排擠,這是一個值得行業內外共同深思的問題。既已成為普遍現象,那就絕非偶然,必然是要從自身開始反思。導致國人舍近求遠青睞進口牛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國產牛奶的品質問題受到了質疑。
對于這個問題,奶源的安全質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國產牛奶在配比工藝和加工設備技術上的不足和缺失。正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才會魚龍混雜,市場混亂。一顆老鼠屎都能壞了一鍋粥,中國不達標的乳企又何止一家。
內虛則致外侵,如果說進口牛奶的確比國產的配比好,工藝好,質量好,被搶占市場也是必然。所以,重中之重,國內乳企必須自醒自強,從根本上提升自我實力和乳品質量,才能扳回國內市場甚至趕超進口,重拾國產自信和威風。
進口牛奶受國內市場熱捧
“雙十一”晚會上,12萬箱德亞進口牛奶通過“搖一搖”1秒全部被搶完。據天貓數據,其所屬公司品利的旗艦店更是創下18分鐘單店突破100萬箱銷量的戰績。這表明進口牛奶受到市場熱捧。
近年來,隨著牛奶進口貿易壁壘下降、跨境電商的發展,中國進口牛奶市場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品牌數量增多,并試圖同本土品牌搶份額。
短短幾年,進口牛奶品牌快速擴容。在一號店上,從早期的10余種,到目前已發展至50個品牌。其實在2012年以前,進口牛奶在中國的銷售一直不溫不火,一大原因就是關稅和運輸成本導致售價過高。但現在價格已成為進口牛奶銷售豐收的關鍵。
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消費者之所以會青睞進口牛奶,一方面是進口牛奶的出現豐富了牛奶市場品牌,滿足了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國產牛奶的信心問題。
赴外留學生熱衷做海外奶粉代購
近日,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些在德留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買奶粉做代購,被鄰居舉報,警察去一看,家里滿地紙箱子全裝的是奶粉。人家說你從事了與自己身份不符的活動,給驅逐了。”當地報紙頭版頭條也就此事予以了報道:奶粉都被中國人買光了,連本地孩子都差點要“斷糧”。中國孩子靠外國奶粉供養的事實,折射出的還是國產奶粉不夠“給力”的現狀。
國外“限奶令”,擋不住代購大軍
談到國人搶購德國奶粉時史明德坦言很傷心,“偌大一個中國,如果嬰兒都要靠外國奶粉來供養,全世界也養不起,但這個問題根源也很清楚,就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是誠信問題,我們的企業要取信于民,要有最起碼道德底線。”
自從香港限奶后,“奶粉大軍”開始漂洋過海到海外購買,網絡上更涌現出大量私人代購,掀起“白色淘金熱”。
一定程度上說,中國人喜歡洋奶粉已到崇拜的地步,一個個洋品牌奶粉被供上神龕,享盡名與利的榮耀。崇拜洋奶粉的背后,與洋貨情結有關,也與難隱的心結有關。從大頭娃娃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毀了整個國產奶粉的整體形象;而國產奶粉陷入困境的過程,乃至被標簽化的過程,正是洋奶粉不斷“瓜分”中國市場的過程,也是洋奶粉不斷“征服”中國消費者信心的過程。
國產奶粉需自強
我們的包裝盒要多花哨有多花哨,但卻沒有評判牛奶質量高低的實質性標識。國內乳企深陷進口奶的泥潭,要改變這個現狀,應該從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規范乳制品加工工藝方面完成。只有回歸正常的市場競爭,讓市場能優勝劣汰,才能讓國產牛奶重整旗鼓。只有規范乳品市場,乳企才會潛心于質量;同時,也需要提高原料奶的標準。
如果國產奶粉價廉物美,誰會追逐價格虛高的洋奶粉?如果國產奶粉有較高美譽度,且有質量保證,誰會棄其而去?面對洋奶粉的攻城略地,國產奶粉有理由打一場自衛反擊戰,有理由收復失地,重振雄風。
為此,國產奶企就需要知恥奮進,把誠信放在企業生存的首位;就需要臥薪嘗膽,用質量贏取口碑;更需要刮骨療毒,通過徹底的自我救贖,彌補制度缺陷,嚴防重蹈覆轍。唯有提高乳品標準,才能逐漸規范市場,提高國產奶粉質量,國人才會放心成為國產牛奶的消費者。
誰失去了消費者,誰就失去了市場;誰不尊重消費者,誰就會被消費者拋棄。國內乳企已經到了再也輸不起的時刻,一旦再錯,苦心經營的聲譽就會歸零。當前,嬰幼兒奶粉已日益成為廣大嬰幼兒的必需主食。保障嬰幼兒食用安全、放心的奶粉,關系下一代健康成長,關系千百萬家庭的幸福和國家民族的未來。從生產企業到行業協會,再到監管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真正把住質量關,國產奶粉才能不斷迎接明亮未來。